作者: 老大
由於印刷版的聖城通訊, 文章的編幅長短受限制, 而網絡版的聖城通訊, 文章編幅不受限制, 故此, 在此登出原版之 “慕道班的育苗人─慕道班團隊”
屬靈生命的成長不可能速成更不能偷工減料。聖荷西天主教華人團體,近四年來由鄒世亮弟兄帶領的慕道班團隊,踏踏實實地幫助有心探索天主教信仰的朋友達成心願。我們竭誠歡迎團體的新力軍也感謝一點一滴傾力陪伴幼苗茁壯的慕道團隊,特別邀約晤談以饗聖城通訊讀友。
詹: 根據2014年蓋洛普的調查,美國的宗教氣氛原本在已開發國家中,是比較濃厚的,平均約41%的人,每星期至少參加一次宗教活動。可是近十年卻慢慢流失,以您「慕道師」的立場該如何因時度勢,因應這個現象留住教友,進而爭取教友?
鄒: 首先,認知上應了解,天主教於傳統上;一個非教友進展到新教友的過程,是非常嚴肅的過程,容我分為三個階段(或三大板塊)來介紹:
第一階段(第一板塊)
源起於人身體、思想、靈魂的複雜性。信仰的萌芽,開始於我們日常生活中人與 人的交往,人與自然的交往過程產了關連發生了影響。比如:我們在人生不同的生命階段,起起伏伏的生活經驗裡;總會遇到各樣疑惑或是難以理解的人生現象、社會現象。於是這個人於這個時候,便會思考如何找出答案來解決心中疑惑。〈例如:人生在世上的目的、意義?為何人生有痛苦的存在?為何社會存有不公義現象?神存在否?神為何不去排解,去除人社會中的各種問題?〉所以從人間走到宗教欲求解答。若此時此人剛好有相識者是有宗教信仰者,便自然地此人就會願意來到教會,一探究竟。
〈註: 以上只是有意來到教會原因之一,因篇幅有限還有其他各種原因或情況就不列舉〉
第二階段〈第二板塊〉
從交往,認識教友到教友團體〈教會〉開始,到有興趣認識神是怎麼一回事開始…其中媒介可參與教會中的聖經/生活分享,教會活動,教義的認識〈慕道班〉,彌撒禮儀的感受等等。
當然此人的引介者─教友,可一路陪伴及解答此人各項簡單的問題。若此人願意朝此方向邁進,有意願追求信仰〈認識神〉而進入慕道班去認識教會的基本教義。 從七至九個月的陶成,若願意並準備接受洗禮,便可成為新教友,加入教會成為新的一員。
此時也即下一階段得到更深的生命,在信仰的道路上繼續邁進。
第三階段〈第三板塊〉
因着新領洗,新教友,新的生命開端,他極其需要各方的陪伴、同行、指引。籍參加 教會生活的各項活動,如彌撒,聖經研讀,生活分享,參加講座,與神交流等等。尤其彌撒是一豐富盛宴:當然,當你了解彌撒的結構,每一動作,埸地佈置(顏色)的意義,則這彌撒禮儀便是人與人團體的盛宴,也是個人與神的往來〈聆聽聖言,感謝讚美,領受聖體……〉有機會感受神的親自臨在於眾人中。
在此第三板塊〈第三階段〉最珍貴的特色是,不再是在頭腦上認識神,而是從親身經歷,體驗與神交談〈感覺到神的親自臨在〉。只要去細微觀察、體驗、反省/沉澱發現於我們的周圍的事、物、人就可發現神臨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教會中。是認識神的另一種方式。也是最漫長,最實在的成長及成聖之道路上,直到身體終結。
有了以上三個階段〈三個板塊〉的陳述,再去回答以下問題,便容易得多了。
詹:請問如何去找慕道友,是教友的邀請親友或是工作伙伴的介紹?
鄒:如同第一階段中陳述,因教友們都有着親人、朋友、同事……的往來,當有渴望找尋宗教信仰的人,詢問我們關於信仰、人生等疑問,我們便引領他們到教會來。當然也有我們留意身旁的非教友而介紹、引領他們來到教會團體的。
詹:請問慕道班是採甚麼方式授課?團體的、個別的?課程安排,除了天主教教義還著重甚麼?
鄒:在第二階段〈第二板塊〉的陳述中,現行的慕道班課程是以天主教教義為核心,以課堂方式講授教義各單元題目,讓慕道朋友領洗成為天主教友後,能對天主教教義有一簡單的認識。
另外在每個主日下午,慕道朋友會參與彌撒的前半段。當證道完畢慕道朋友即出教堂到教室,作聖言分亨〈將剛才聽到的讀經、神父的證道與自己生活體驗做一感受性的分享〉。
再接着的一小時,有講員作專題介紹天主教教義。所以慕道友每一個主日便會接觸到禮儀聖言和聖經與教義。
詹:依您看如何避免興致勃勃的熱心教友變為冷淡進而失聯?
鄒:當然得先找出冷淡失聯教友的原因:例如: 有教友個人靈性上的需要,教會團體是否及時地基本地照顧到?感覺被冷落而減弱進堂的動力?或於團體中沒有朋友沒有歸屬感,覺得孤獨。或是青少年教友特別嚮往活潑動人心扉的信仰體驗。或教友因工作的遷移,而暫別團體。或教友因家庭原因,或缺乏教會團體關懷而疏離教會團體?
真的,教友們能夠主日來到教會團體,既是受祝福,也是教友信仰和難題的排序。〈當然信仰可幫助生活,生活可強化信仰〉,總言之,對於冷淡教友我們只能盡人能做的事,餘下是神的工作。
詹: 您認為慕道班的朋友領洗後如何做才能強化堂區團體意識和信德生活?
鄒:我想新領洗的教友,主要是參與教會團體,如第三階段(第三板塊)所陳述。 因着參與教會生活如彌撒、聖經分享、講座、避靜、修和聖事………。若能在教會團體各小組中,找到與自己興趣相投的小組去參與加入成為其中一員,這樣可透過事奉另一種方式強化信仰,〈人與神來往很美的、容易的。人與人來往是很實在的能成長的〉。日子久了,新教友會自然地認同教會團體,也即其教會團體意識。
信德生活方面:除了參與教會生活,也應把信仰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如家庭中、工作中、人際關係中……〉。力行方有真知〈從力行中看到耶穌如何生活,從自己生活中認識到耶穌的肉身:愛、喜樂、困難,順從……〉。
詹:彌撒結束前神父都會說:「你們去傳福音吧!」但是我又不會講道理,每每聽着心就虛,該怎麼辦。
鄒:從非教友到新教友的階段(三個板塊)的陳述得知:我們可從第一階段做:我們身旁的親人,朋友,同事……的非教友中,我們須有意識地主動地多一點關懷,多一點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要過了頭惹人厭)。
第二階段(第二板塊), 才是講道(教義),若認為心還虛,可跳過去,留給慕道班講員去做。但可陪伴慕道者於他們的慕道過程。
詹: 您這些年陪伴慕道友,請問有什麼啟發和心得?。
鄒:這些年陪伴慕道朋友們,從九月開課,一路上看到各人的變化,尤其在課堂上看到她(他)們提的問題由淺而深。也看到各種不同程度的熱誠追求信仰。
對熱誠者,覺得他(她)們真能藉此慕道,培育得到他(她)們所要的,對神會有一些了解與感受‧對一些比較不那麼熱者,能理解他(她)們可能因生活上,工作上的事,而跳躍式缺席,使整個脈絡的教義得不到全貎,也影響他(她)們對神的認識(當然領洗後,還可作透過日常生活去進一步認識神)。
詹:慕道友常來自多元文化,夲持尊重每個民族文化傳統,尋求以基督信仰豐富和提升其文化內涵,是天主教在傳播仰過程中的原則。 請問,您帶領慕道班如何面對此問題?
鄒:很幸運地,我們的所有慕道者均以講國語為主(即大致上大家均受中華文化→儒家的薰陶) 故文化背景、思維均相像。只需微調少許,便能溶合來自各方的慕道朋友‧ 由於大家追求的目標一致→宗教的信仰,所以更能藉此而相同目標而無縫融合。
詹:為什麼天主教又稱公教會Catholic Church?
鄒:在天主教教義第748條記載「基督為萬民之光……教會臉上所反映的基督之光照耀到每一個人」。 相似的圖像是:教會好像月亮,它的光完全由太陽反射過來。
另一書叙述「至公教會」基督的教會是大公的,為全人類的,像光芒一樣,向四方八面擴散,使接觸到它的人都能夠感受到這光的照耀,因而奔向基督。 再通俗一句話,至公Catholic 類似Public (向公眾開放)。
詹: 請問耶穌所宣揚的「愛人如己」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何不同?
鄒:耶穌的屬性是神(天主子),是宗教層面。孔子的屬性是人,是哲學層面。但我們老百姓看此二句話,耶穌所言是主動式,去愛外在的近人,其程度如同愛自己一樣,無私地去愛。
而孔子所言是另一方向,反方向地表逹愛別人(自己覺得不好的事與物,就不要加於別人)。
最後,在此對慕道班過去四年來的老師、聖言分享帶領者、荼水/點心準備者、慕道禮儀幫忙者,致一萬分感謝你們(妳們)的熱心與奉獻。謝謝。
詹: 謝謝您的努力 讓團體充滿希望。讓我們了解慕道朋友成為教友的陶成三階段,以及信仰生活經驗的分享與陪伴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