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路芃芃 (老四)

回顧與母親相處的日子,她對我最大的影響就是勇於接受挑戰、承擔責任、具有冒險犯難的精神。這使我日後在人生的旅途上,不論順逆的環境,都能克服畏懼,前進不退縮。

自小爸爸雖是家中經濟的主要來源,但運維籌謀的總務大臣卻是母親。母親年幼時不愛唸書,但個性好強能言善道。除參加學校樂隊及女童軍外,又兼籃球隊隊長。為人母後,為了兒子未能甄選進入較好的小學,挺著大肚子找教務主任理論。直言學校應本著有教無類的精神,讓學習有困難或啟蒙較晚的孩子更有機會進入好學校和接受好老師的帶領。

記得求學時,家中物質匱乏數度陷入危機,多虧母親一手扛起,帶領家人共渡難關。幫助父親的貿易公司發展各式針織鞋面,成功地在各個眷村裡推廣手工藝品外銷的生意。有一年父親生意失敗,全家為了償還債務,想盡辦法賺錢,大哥邊唸研究所邊從事翻譯,姊姊們除了課餘兼家教褓姆外,還彼此搶著休學找一份全職的工作幫助家計。最後還是媽媽堅持大家都得完成學業,由她外出工作夜晚在醫院照顧病人。這對一個備受寵愛,自小生長在富裕家庭的母親確實是一個極大的改變和挑戰。

待自己結婚生子後,我更能體會母親無私的付出。不僅支持她的子女,也愛屋及烏照顧子女的家庭與下一代的孫兒。當我們焦頭爛額分身乏術於工作與家庭之間時,母親就成了各家免費又理所當然的保姆、管家及煮飯婆。她無懼於陌生的國度,言語不通、交通不便,一切從頭學起。於六十二歲隻身赴美幫助大姊帶小孩;隨後又於一九九九年我移民美國時,恊助我照顧一對十歲與三歲的子女。使我能無後顧之憂,於中年轉換跑道後,得以兢兢業業持續工作至今。這期間每逢經濟不景氣、公司裁員等壓力。母親就成了我最大的支柱,她總是鼓勵我盡己之力,無需緊張害怕。就算沒工作她和姐姐們也能養活我們。

如何教育子女是我從母親那學得的最大智慧。每當於美國成長的子女爭執而大打出手時,母親總是很威嚴又有技巧的化解糾紛找到彼此的平衡點。兒子自小個性倔強不服從權威,唯獨對外婆卻敬畏三分。他曾衝著婆說:「我誰都不怕就只怕妳」。而善解人意不吃眼前虧的女兒,更是從婆那直接學習到做人處事察言觀色的好本領。母親常常對她講述在老家大宅院的故事、如何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謹言慎行、而又能藉著父母對獨生女兒的寵愛,在家中仗義執言打抱不平。母親的姨娘早逝未留子嗣,兄弟五人皆不願為她送終,唯有母親鼓足勇氣為其穿戴壽衣,披麻帶孝以盡晚輩的孝道。

母親是在陜西開封就讀玫瑰女中時開始接觸天主教信仰。可是這顆種籽一直到她五十多歲時才發芽成長。那時在李哲修神父的帶領下,父母兩人在台北汐止長青山莊的小教堂一同領了洗,正式成為天主的子女。赴美後跟著女兒加入了聖荷西華人教會,迄今已近三十年之久。這期間她接受聖母軍的召叫成為輔助團員,並在長青老人會中服務他人;也接受他人的服務,結交了很多好朋友。但是真正讓母親的信仰往下扎根的動力,卻是婚姻失敗後那段痛不欲生的經驗。爸爸對我們的愛沒有改變,但是對母親的愛卻被其他人取代了。我們很難站在母親這邊同仇敵慨的指責父親,卻又無法幫助她從絕望中重生。感謝慈悲的天主,一步一步引領我們脫離仇恨,憂慮與報復的死蔭幽谷,重新在祂永恆的愛與希望中成長。漸漸地母親學會了開放自我,接受天父的旨意,而不再完全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或經驗過生活。

這些年來母親的體力和記性大不如前,看不見也聽不清楚,總是穿同樣的衣服、講同樣的話題,無法完全料理自己的生活。為了分擔姐姐多年來照顧母親的辛勞,我建議她們每個周末來我家同住。剛開始壓力很大,總覺得是個負擔與義務。有時我會失去耐心不再聆聽她的話語,並在忙碌中急躁地催促或糾正她的錯誤,更會因為她無法按時吃飯吃藥或做運動而對母親生氣。沒想到當我放慢腳步,心無二用把周末的時間保留給母親而減少其他活動後。日子竟然變得輕鬆愉快。與母親的相處也能以她的需求為我的目標。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彼此的互動更為融洽。這樣的轉變令我非常驚訝也深切體驗到聖神的帶領。就像將周末保留給母親一樣,我也必須將安息日保留給天主,為參與感恩聖祭而放下所有的工作,並在祈禱中空虛自己以聆聽祂的旨意。唯有這樣不斷的學習,我才能成為一個快樂的基督徒並經驗到耶穌所說的生活中輕鬆柔軟的軛和而內心的平安喜樂。

生老病死本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然而在天主慈悲的帶領下,縱然是日月逝於上,體貌衰於下,忽然與萬物遷化,亦不會是基督徒的大慟。生命的晚年還是可以這麼充滿喜樂平安,一切了然於心。

生活中的痛苦使我們更接近天主,精神的貧窮也讓我們更依賴祂的恩寵。舉心向上,仰望天父,突破自我。使我在追尋基督的道路上,能不憂不懼的生活於天地之間。

發表於二零一六年 復活期 第二九三期, 回到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