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彤芳
記得還沒結婚以前,有一次聽到父親說:真是老了。最早的時候都是送朋友結婚賀禮;接著是生孩子的禮;然後是孩子們考上高中,大學及出國留學。現在都是送朋友孩子的結婚賀禮了! 不同的時代,人生的旅程卻似乎是大同小異。父親時代“考上高中,大學及出國留學”的禮似乎已經不存在海外華人中,但是二十週年慶卻經常在耳邊。或許是時代改變了,也或許是受美國文化的影響;禮金也已不是唯一的慶祝的方式了。
兩年以前,聖荷西教區慶祝二十週年,舉行聯合堅振聖事。在容納上萬人的室內綜合體育館,聚集了來自五十二個堂區的數千名初、高中生,以及他們的代父母和家人。剛好我們的老大那年領堅振,得以參加這盛會。當孩子們領了堅振,全體都回到座位後,會場忽然熄燈,然後孩子們高舉手上的螢光手鐲。剎那之間,漆黑的會場,有數千的微弱亮光在揮舞,在歡呼。雖然領堅振的是孩子,但是我這做母親的也感到再度領受聖神,深感基督徒做光(做鹽)的責任和基督是光的美。
Santa Clara大學牧靈研究所今年也慶祝二十週年。有機會參與了一些“後顧與前瞻”的會議。深深體會到馬愛德神父在最後那次電話談話中的吩咐:「讀書很好,但一定要和堂區保持聯絡。」看到聖荷西教區和牧靈研究所的關係,不就如此嗎!教區成立之初,研究所培訓了一批平信徒的領導人,在各個堂區輔助神父並做一些領導的工作。十多年後,聖荷西教區自己成立了許多初級培訓班;研究所又與教區合作,開了一些更深,更廣的培訓課程,幫助教友們能做更深遠的服務。
聖荷西華人天主教會今年也將慶祝二十週年。因為準備參加全球海外華人牧靈服傳大會,所以回顧了一下我們團體的成長。很有趣地發現團體的前十年,是一群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一起讀經聚會,並為保持下一代的美籍華裔天主教徒的特殊身份而努力。團體的後十年,開始關懷六,七十歲的長者,拜訪流失的教友。團體早期的孩子也已長大成人,回到團體中帶領初、高中生的活動,並負責禮儀的事奉。不論團體是在早期的開發期或是後來的守成期,四,五十歲的中年人總是落在真空階段。禮運大同篇中說: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養。如今人的壽命增長,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夾在老壯之間,而成為團體中特殊的一群。團體早期一直以為華人教會是為了第一代移民,如今看到第二代之間的感情像堂兄弟姊妹一樣親,畢竟教堂也曾是他們成長中的一個家。沒有想到,這華人教會也是為了第二代的移民而存在。或許中國城中的天主教會的一些經驗可以為團體的將來作為參考了。
回顧自己在團體的二十多年,從慕道到領洗,自單身到結婚,到為人母,業餘性的事奉到全職事奉……,整個生命都與團體緊緊接連。與大公教會的關係也隨著年齡,由華人團體漸漸擴展到當地主教府和其他的本堂,並參與一些本地天主教機構的活動;越來越覺得自己像個華“橋”。馬愛德神父在最後一次和我們團體聚會的談話中,語重心長地說:你們中國人一定能比我美國人為中國人做更多的事。陶雅谷神父生前常說:你們要把中國的優良文化繼續傳下去。兩位外國神父對於華僑生活的真諦,觀察入微。但願我今後的生命,能繼續在華人團體的支持下,將兩位團體創辦神父們的心願發揚光大。